第(2/3)页 所以,杨慎存世的作品只有三件半。 如果问价值多少,丁立成还真就不知道,因为除此外,再没出现过他的任何作品,更不要说拍卖、转让。 但他至少明白,这一件如果鉴定为真,就是第五件,而且是刻金杂项类,意义非凡。 平复了一下心情,丁立成又拿出手机,打开了故宫的电子档案库。点了五六下,屏幕上出现了几幅字画作品《石马泉诗》、《禹碑考证》、《新都八阵图记》,以及苏轼《潇湘竹石图》局部,也就是杨慎题的那首诗。 随即他又把金壶放平,摆在了手机旁边,然后划拉了一下,停到最后的《新都八阵图记》。 乍一看,金壶上是隶书,手机上是正楷,一个方,一个扁,好像不是一回事。其实关系很大楷书本就是隶书演化而来,二者一脉相承,都是横平竖直,都是工工整整,就连运笔轨迹都是一模一样。 再仔细看笔迹,无论是字行布局、字体架构,以及起笔落笔,都有**分相似。 而辩认笔迹本就是书画鉴定师的基本功之一,所以就凭这一点,丁立成就敢肯定,这是杨慎手书无疑。 怕有万一,他仔仔细细的对比好几遍,足足五六分钟才直起了腰,又怅然一叹“就是杨慎的壶!” 声音不小,眨眼间就“呼啦啦”的围上一了一大堆。 马献明也有点兴奋“讲一讲!” “看字迹就行!” 丁立成格外笃定,点亮手机屏幕,“看,是不是一模一样?” 有人伸着脖子瞅了瞅,“杨慎的真迹?” “对,举世只有四件《石马泉诗》是行楷、《禹碑考证》是行书,题苏轼《潇湘竹石图》也是行楷,唯独这幅《新都八阵图记》是正楷,最具有对比性……” “再仔细看除了第一句的‘登、科、岁’,以及最后一句的‘金、老、翁’,剩下的,凡壶身上的字,碑文中都有……” 丁立成的手指指着石碑上的字,围观的人一字一顿,做着对比登科之岁,于今三倍,一事无成,七十从军—金马老翁。 确实像丁立成所说,二十个字,石碑中足有十六个。 字体虽然不一样,两者的书写方法、起笔落笔、笔划运行轨迹没什么区别。再看字迹,不敢说一模一样,至少七八分相似。 再结合“明中期”的检测结果,答案毋庸置疑就是杨慎手书。 明朝三大才子,以及那么多的“家”,这东西的价格也绝对低不了,说不定就能上千万。 想到这里,之前跟着李定安的那几位何止是后悔,都恨不得拿头撞墙李定安让他们付钱的时候,为什么要摇头。 越想心里越是不平衡,有人酸溜溜的来了一句“既然杨慎的字这么好认,之前怎么没有人发现?” “对啊,藏友和游客就不说了,那海选的专家呢?” 好认? 丁立成都被气笑了“难道是我刚才说的不够清楚杨慎的作品举世只有四件,而且全部收藏在文博部门,民间就没有他的作品流通,这意味着什么?说明压根就没人研究他的作品…… 一是没有资料和参照物,想研究也没东西可研究,二是研究了也没用至少古玩界和鉴定界的专家们不会白废这个功夫,一辈子都碰不到他的作品,研究他干嘛? 你们觉得我看得快,是因为我以果推因知道这是杨慎真迹的前提,再找他的作品做对比,当然就快……不信你们去问问,谁要说认识杨慎的字写什么样,我叫他爹!” “话这么大,你谁啊你?” “故宫字画组组长丁立成!” “我去……故宫?” “故宫怎么了,才是组长,我还以为你是院长……” “不懂别瞎说……”旁边的捅了他一把,“丁老师在全国字画品类鉴定专家中,排名最少在前十……” 我靠? 这位立马不敢吱声了,下意识的往外缩了缩。 事情发生的太快,李定安都没来得及张嘴就结束了。 想了想,觉得还是解释一下的比较好。不然显得主办方不专业,之前的那两位专家也太业余 “这东西确实比较冷门,也不好鉴定,我能认出来也是运气。” 李定安先指了指鉴定证书“像—14,光谱仪这类仪器,鉴定瓷器和字画确实不太靠谱,但像金器这种属性比较稳定,不易氧化的物件准确率却很高因为检测的并非材料本身,而是残留物和包浆之类…… 所以至少我能确定,这确实是明中期的物件。而恰好我学的就是明清考古,对明史研究的多一些!” 马献明扯了扯嘴角又是这套说辞,每回都是恰好? 李定安没理他,又指了指壶上的字“登科之岁……看字面意思就能理解,作者中过进士,这是其一。 其二,七十从军……明朝的皇帝再残暴,再无道,也不可能让七十岁的老人参军,而且他还中过举,当过官,所以只有一种可能因罪充军……其三,反过来再算,于今三倍……代表他中举的时候是二十三岁左右。” “其四金马老翁……这个知识点有点生僻,历史学的不好肯定不理解汉·班固《两都赋》内设金马石渠之署,外兴乐府协律之事……唐·刘肃《大唐新语·匡赞》前汉有金马、石渠,后汉有兰台、东观……宋·徐铉《柳枝》词金马词臣赋小诗,梨园弟子唱新词…… 所以所谓的金马,一指国家藏书之地,二指皇廷修书之所……如果在明代,只代表一个地方翰林院!这句金马老翁也就不难理解作者在翰林院当过官…… 在明代,翰林院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进的,因为这是成为宰辅的必经之路,必须是新科士子中的一甲进士,也就是状元、榜眼、探花。除此外,二甲士子也有,不过屈指可数,而不管几甲,凡进过翰林院的明朝举子无一不是青史留名的人物…… 是不是感觉一下就明晰了?所以这一句也最为关键。到这里,已经够能说明问题活跃在明朝中期,二十三岁中举,中过一甲进士,进过翰林院,七十岁又因罪充军……这么多的线索,指向这么明确,我要再想不起来杨慎,京大真就白读了!” “哈哈哈……”四周响起了哄笑声。 第(2/3)页